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介绍
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始建于1927年,原为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,是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医学院。1932年,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独立为国立上海医学院,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国立医学院。1939年,抗战爆发后,学院内迁至云南昆明;1940年辗转迁至四川重庆。抗战胜利,学院迁回上海,于1952年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。1985年,上海第一医学院定名为上海医科大学。
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发展历史
1927年,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在上海吴淞创立,是中国国立大学创办的第一所医学院,颜福庆出任首任院长。
1928年2月,第四中山大学更名为国立江苏大学。
1928年5月,再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,医学院又先后更名为江苏大学医学院、中央大学医学院。
1932年,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独立为国立上海医学院,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国立医学院。
1936年,枫林新校舍和中山医院同时建成。
1937年,抗战爆发,内迁至云南昆明白龙潭;1940年辗转迁至四川重庆歌乐山,由朱恒壁任校长。1946年,抗战胜利,迁回上海。
1952年,更名为“上海第一医学院”,1959年被定为全国16所重点高等学府之一。
1956年,为支持国家“三线”建设,上海第一医学院部份院系及相应重点学科(地方病防治学、高山病学、传染学、神经学、儿科学及内科诊断学)西迁重庆,组建上海第一医学院重庆分校,其附属华山医院、中山医院和儿科医院也部份西迁至重庆,组建为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重庆第一医院和重庆市儿童医院,同年,上海第一医学院重庆分院脱离上海第一医学院管理,独立成立重庆医学院,其在渝附属医院也划归重庆医学院。1985年重庆医学院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,成为西南地区一所有着很大影响力的医学院校。
1985年,更名为“上海医科大学”。
1994年,通过211工程(中国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大学计划)预审,为上海第一所获此资格的高校。
2000年,上海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合并办学,组建为新的复旦大学;经过师生校友的抗争,“上海医学院”名称得以永远保存。
上海医学院具有光荣的历史和传统。上医曾先后设立基础医学院、公共卫生学院、护理学院、药学院等院系。
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规模及占地面积
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位于上海繁华的徐家汇东侧复旦大学枫林校区,(药学院已于2009年初整体搬迁张江校区),包括东安路两侧的东园、西园、护理学院、放射医学研究所及部分零星分散用地,枫林校区总用地面积19.2万平方米(不含附属医院)。
上海医学院一号医学科研楼(复星楼)、学生书院、医科图书馆、综合游泳馆、地下停车库的楼宇已完成建设,二号医学科研楼正在建设中。
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学校荣誉
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基础医学研究方面,分子病毒学、分子医学、医学神经生物学等学科保持国内领先、国际知名。闻玉梅院士研制的乙肝治疗性疫苗,宋后燕教授研制的溶栓药物r-sk等不仅有很高的学术水平,并且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成效;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马兰教授领衔研究的“蛋白激酶在阿片类物质介导的信号转导和耐受依赖中的作用”项目于200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。2000~2003年期间,在基础医学研究方面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、国家高校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、省部委级科技奖18项。在临床医学研究方面,肝癌临床、手外科研究、耳颅底显微外科、角膜保存、神经病诊疗等居世界先进水平;脑外科、乳腺癌、生殖内分泌、心血管疾病、泌尿疾病、介入放射、皮肤科、中西医结合、传染病、器官移植(肾、心、肝、胰岛等)等居国内领先水平。
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硬件设备
学校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:生物学、基础医学、中西医结合,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2个:内科学(心血管病、肾病、传染病)、儿科学、神经病学、影像医学与核医学、外科学、眼科学、耳鼻咽喉科学、肿瘤学、妇产科学、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、药剂学、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;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:老年疾病,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:医学神经生物学,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:医学分子病毒学、代谢分子医学、智能化递药、公共卫生安全、癌变与侵袭原理,卫计委(卫生部)重点实验室9个:糖复合物、抗生素临床药理、手功能重建、卫生技术评估、医学分子病毒学、听觉医学、近视眼、病毒性心脏病、新生儿疾病,上海市重点实验室8个:周围神经显微外科、医学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技术、器官移植、女性生殖内分泌相关疾病、视觉损害与重建、乳腺肿瘤、出生缺陷防治、老年医学临床。
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奖励政策
文章标题:2019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简介要求_招生信息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gyhkxy.com/xingyexinwen/10400.html丨转载请注明出处